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综合信息

苦涩的端午节之争结局
作者: 刘海明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4-21 06:49:20 阅读:1499次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25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认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珠江晚报》2005年11月26日)

  由《大长今》在中国再度掀起的文化“韩流”热尚未退去之际,半年前中韩两国围绕着端午节引发的“文化摩擦”——端午“申遗”之争,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纸文书,不管中国再不乐意,也无从改变暂时的现实了。有着两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端午节,虽然根还在中国本土,虽然屈原的国籍还是中国,但端午节却分身有“术”,一小部分“出塞”韩国,并取得了全球通行的“文化绿卡”。作为娘家人的中国,看着端午节在世界上“更姓易名”,心中油然而生一丝苦涩的感觉,实乃人之常情。

  文化之争,韩国的电视剧,如今中国不得不甘拜下风;民俗申报世界遗产之争,尽管端午节的原产地是中国的,可惜咱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慢了半拍,申遗信息过于闭塞,加之今人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的丰富有限,给韩国申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或者说,正是由于我们的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犯了麻痹大意的错误,最终成全了韩国。所以,尽管笔者曾经撰文说端午节是不大可能被他国“端”走的,并不等于说咱们就没什么遗憾的,更不敢苟同民俗学会理事长先生的“并非坏时论”。事实上,对全人类而言,韩国申遗成功,确实不是坏事,但就中国民俗文化来说,却是一个无法自谅的无奈结局。

  从今往后,端午节在世界上可能被“端午祭”所取代,一字之差,其“法人代表”已经大相径庭。对此尴尬,我们该怎么办?我以为,还是抓紧盘点自己的民俗文化家底,从此扎紧自家的民俗文化庭院的“篱笆”,别再让“端午节”变成“端午祭”之类的悲剧重演。如果继续遵循以往的“民俗文化乐观主义”,对自己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真正当回事,你祖先可以给你们留下产业,如果你们守业无方,眼睁睁看着被别人叼走,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且不止有了多个标本(昔日,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抢夺国宝文物)。也许他国抢夺文化遗产的手段有粗暴和“文明”之别,但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却惊人的相似。

  捍卫“文化国土”、“文化主权”,一方面需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面对失误,不能过于阿Q,跟没事人似的;另一方面,“文化国土”的丧失,不只包括自己的文化遗产(口头的和物质的)流失到海外,同时也包括我们无力发扬光大的。因为继承文化遗产乏力,造成民俗文化的弘扬没有后劲。假如端午节在中国被继承得有声有色,难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会“偏心眼”不成,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割”走中国的端午节不成?

  中韩端午节之争韩国胜出,我们该苦涩着,反思着,而不是自慰着。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