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之窗 >德育在线

建设学校文化,推进课程改革
作者:阮光清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1-10 00:03:43 阅读:2384次
 建设学校文化,推进课程改革

                                                             宁德师范附小 阮光清

        宁德师范附小是省级文明学校、省示范小学,近年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总结学校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学校文化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主要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三个方面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不断地蕴积和丰富学校“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为新课程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制度文化,提升学校管理品位

        在“走进新课程,构建新理念,谋求新发展”的实践中,学校确立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面向全体,突出主体,重视差异,激活潜能,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目标。构建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观。

        建制度文化——实行校本管理。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2000年秋开始,我校率先实施“学校内部体制综合改革”。①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设党、政、工三个系统,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教代会评议学校行政干部,收集、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②实行教师聘任制。全体教职员工与校长签订聘期合同书、岗位任务书,中层以上领导实行聘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层次清楚,职责落实。③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打破原有工资分配制度,根据工作量大小、效果优劣,建立起酬劳挂钩的机制,使结构工资能拉开档次,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④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包干工资总额,实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

       内部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朝着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相结合的方向迈进的历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充分尊重广大教师意愿,听取教师意见,坚持不懈地实行教代会制度,学校年度工作报告、财务结算报告、基建工程报告,以及事关学校发展大局、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规划与制度,均提交教代会审议;学校开展校务公开制度,实行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学校收费、人事、招生、奖励、评先、各类招投标等及时予以公布,在教职工大会、年段长会、班主任会、教研组长会以及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会等各类集会上,通报学校工作情况及学校近期发展目标,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学校建立热情坦诚的对话制度,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家长的积极性得到尊重与接纳。发扬教师当家作主精神,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在对待教师方面,学校行政注意讲究艺术,营造宽松的人际氛围。学校领导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如为有身孕的女教师减轻工作量;为有疾病的教师问寒送暧;为生日的老师送去一束鲜花,一声祝福……使教师感受集体的温暖。领导班子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倡导教师之间交往讲究艺术, 如有教师偶犯过失,领导自我检查,诚恳的举措,令当事者感动,使学校的管理少了命令训斥,多了谅解。通过工会、女工委等多种渠道,倾听教师心声,解除教师心中的疙瘩。为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学校把原来比较分散的教师办公集中在同一层楼里,既体现相对独立,又便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办公室配置了现代教育、教学和生活设备,在高雅、和谐、舒适的环境下办公,教师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自豪感油然而生。

        构建教师文化——开发校本培训。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让教师发挥所长,调动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优势,实行优势整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校内观摩交流,承担省、市教改任务等途径,让每个教师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启动学校的“210工程”(每年评选教育、教学能手10名和教科研优秀成果10项)落实骨干教师帮带制度,通过组建学校的“教科研中心组”,开展教科研沙龙活动,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制度,促进教师的素质提高。在教师的任用上,我们注重“优势整合”。调动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优势,并让他们实现“互补”,创造出“1+1>2”的效果,提高群体的整体合力。

        随着罗宁、福宁高速的全线贯通,宁德市已经开始步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城市化不但要反映在物质条件上,更要体现在人的素质上。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地方,理应成为城市化的榜样。我们以城市化的理念来管理学校,添置了大批电脑并建立校园局域网,开通了附小网站,通过网上交流加强集体研究,实现网络办公、备课、上课、资源共享。利用办公系统快速进行资料数据处理,以现代化的手段改革学校的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使校园充满高雅的城市品味。同时学校提出“学者型教师群体”建设目标,开展 “树立附小师表形象、打造附小品牌”活动。一方面,在师德文化建设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基层,年段成立“学陶小组”,在业余时间拜读“陶行知文集”,撰写读书笔记;年段建立“教工小家”,开展征集“教师箴言”、“教工修养点点点”;女教工开展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开展“塑造爱生、严谨、敬业的师德形象”、“塑造朴素、端庄、得体的外表形象”和“塑造文明、有礼、大方的社会活动形象”的创文明教风活动;开展“五讲”、“五比”、“五做”、“十不准”的师德评议活动,改革评价机制,举办开放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请家长、学生参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形成家长、学生、同事、校长多元的评价体系,提高教职工的道德素养。节假日组织教师游览、联欢、教研沙龙、风采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文化教育活动,使年段成为教师们温馨之家。

       另一方面,强化学习、进修、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师业务水平。①树中老年典型——我校有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通过定期的经验交流会、报告会和长期的“师徒挂钩”等活动,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②抓骨干培训——已派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脱产培训教师23人;派到上海、江苏、厦门等素质教育先进地区和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学习的教师10多人;派出参加新课程学科岗前培训的50多人次;③抓校本全员培训——受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实际,确定专题分别给全体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带动全校,共同进步;组织电脑、现代舞、普通话、仪表的培训,塑造教师城市化形象;开展办公室、教师仪态、普通话等评比,促使教师养成城市化的行为。虽然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平均41.6岁),但在构建高品位的制度文化中,人人不甘落后,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目前,全校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已超过60%,计算机(模块)考试中级通过率超过80%;教职工中获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200多人次;语文、数学新课程改革展示课均获省“最佳奖”;学校现有在职特级教师1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7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培养对象2人等,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骨干教师群体,树立了宁师附小良好的师表形象,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营造课堂文化--重建师生关系。课堂上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措施,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激活个性潜能,发展自我。我们把学生的参与作为主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参与习惯,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发展潜能,学会创新。强化参与包括三个方面,对学校来说,要有相关制度的保证,如我们制定的“学苑之星评选制度”、“进步之星评选制度”、“学生素质自评互评办法”等,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对老师来说,一切要从学生的主体和实际出发思考、设计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特长,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掌握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引导学生参与作铺垫。对学生来说,要使他们切实做到:a.全员参与,即每个学生都能参与;b.知情共同参与,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时参与;c.感观综合参与,即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观综合参与活动;d.全程参与,即学生要参与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众多的活动中,在广泛的参与中,发挥潜能,展示自我,积极思考,不断发展。在教育学生方面,以《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为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班级管理、三好学生评选、学生奖励等都有较完整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依章办事的好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班规班约,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教育中我们从尊重学生出发,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更多的时候以朋友、兄长的身份出现。面对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学生,我们的教师经常思考的是: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我怎样走近他?改变他?多角度多渠道的寻找途径,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班级育人环境,形成开放的班级育人氛围,以此熏染学生,以求“润物细无声”。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们也体现民主化的思想,实行班级自主化管理。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班级干部轮值制度”、把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分解给每一位同学,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工作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选择自己的职责,通过管理自己,管理别人,管理班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管理才干。组织学生开展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育比赛,艺术表演,学科竞赛等;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让学有所长的同学展示个人才华,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现自己,逐步实践从“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到“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的转变。

二、建设环境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优良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导向,道德规范,信念追求,行为取向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学校下大力进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铺设闽东学校第一条橡胶跑道,养花种草四季常绿、花开不断, 形成地面和楼顶平台立体的绿化美化风格。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大门正面是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两旁是“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福建地图”、“宁德地图”,大门左边是一排美观的画廊,画廊对面是教学楼,教学楼正中镶嵌着校训“勤奋、自主、合作、创新”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教学楼走廊挂有名人名言及学生的书画作品。班级布置既规范又生动活泼,有黑板报、图书角、文化园地、卫生橱和成长记录等。校园整洁大方,初步形成精品式、“三园”式学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但注重整体的布局和安排,而且更注重细节的渲染和衬托,使学生无论身处哪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感觉到视觉上美的愉悦,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灯柱上的标语,走廊墙壁上的名人画像;展览厅中的宣传画、地图;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板报、橱窗;楼梯旁悬挂的学生画作、摄影作品;外墙上的大幅标语,每间教室和专用室里的标语,图书柜;甚至每种植物前的标牌,均使人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学校原设有一个宣传栏,对学生来说显得高,要仰着头看,且容量少。校长采纳同学们的创意在原宣传栏的两旁花坛的矮围墙开辟新宣传栏。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六个有春、夏、秋、冬轮回的背景图的推拉橱窗,开辟栏目有:读书活动掠影、艺术活动窗口、我们的小编辑等。运用数码相机抓拍学生活动素材,快速、真实、贴近,以图片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融入天真活泼儿童文化之中,此处润物细无声,不是展览胜是展览,这个基地成为了学生每天关心的热点,它与学生拉近了距离,产生了文化效应。

三、培育校园活动文化,创设文化氛围

        为促进学校先进文化建设,我们以校风建设为主渠道,结合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如鲜艳的花儿竟相开放,似七彩的阳光异彩纷呈,队员们尽情地展示着各方面的才艺。“班标设计”、“才艺小平台”、“班班有歌声”、“人人美展”、“班报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激发了队员的爱美之心和创造潜能,培养了队员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展现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累累硕果。既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鉴赏的能力。

        九月迎新生,学校举行隆重的迎新典礼,让一年级新生在优美的军乐声中,戴上大红花,激发当一名附小学生的自豪感,培养“今天我以附小为荣”的爱校情感;六月毕业典礼暨联欢会上,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表达着爱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情感和今天“我以附小为荣,明天附小以我为荣”的决心,老师的祝福、校长的勉励、同学的互勉,让毕业生感受“无论走到那里,我终是附小人”的情怀。迎新活动和毕业典礼的礼仪教育活动为附小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增添了浓重的色彩,成为孩子们童年生活难忘的一幕。培养孩子们从小爱校、爱家、爱自己,进而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

       “心手相牵”国际项目是一项全球性的公益主题活动,是我校省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强调“情感关怀”,旨在帮助年轻的父母与孩子相互沟通,使家长学会理解、尊重孩子,使孩子懂得感恩,进而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环境。我校少先队组织在“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的主题活动中,举办师生、家长一起参加的“心手相牵,共同成长”亲子营活动,“喜迎羊年,奔向小康”亲子趣味体育比赛,“展少年风采,营亲子乐园”等活动,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改革家长会的传统模式,提高家教的文化氛围。

        少先队分层教育实验研究是我校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又一措施。我校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在一、二年级设立附属于少先队的儿童团组织。苗苗儿童团以象征旺盛生命力的绿色——“绿领巾”为标志,改大目标为小目标,即以“爱红星、爱学习、爱师长、爱同学、爱劳动,积极准备参加少先队!”为目标,开展贴近低年级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儿童团教育活动。现在,在宁师附小的校园里“红领巾”和“绿领巾”相得益彰;“星星火炬”与“红星小苗”交相辉映,提高了少先队教育的针对性和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各班主任、辅导员积极组织学生投身于创设学校、班级文化的活动中,各班级有通过全体同学讨论而制定的班规、班训,有同学们亲手设计的班牌,有同学们喜欢唱的班歌;学校有大队委参与策划创建的“校歌”、“小记者报”、“新蕾作文报”、“教海探航”、“附小网站”“消防教育馆”等文化阵地,显出了宁师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学校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巨大推动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三年,我校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捧回了福建省第11届王丹萍教育奖。历史的年轮印记着学校历届教职工的勤奋与智慧,也凝聚着宁师附小学校文化的发展与辉煌;今天,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正致力培育“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精品型校园、形成学者型教师群体”的学校精神,用现代学校文化培养一代新人。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