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研究子课题——
作者:杨良春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3-01 09:58:09 阅读:1590次

 “生活·活动·发展”教学实验方案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重视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将关注人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的辨证统一,人的发展水平是内隐的、潜在的,必须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加之课堂常常上演“教案剧”,学生处于不自主的“配角”或“观众”地位,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也就直接影响到创新素质的培养,阻碍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实现。因此,新课程将回归生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将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作为基本追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生活还是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拟以“生活·活动·发展”的研究来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试图通过提供“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或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能动、有创造性的活动,来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探索一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

二、理论依据:

1、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相关理论 

⑴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 

2、依据发展性教学理论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核心是发展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发展性教学论倡导五种数学教育观。其一,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将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其三,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的学生观,让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与发展;其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评价观(质量观),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其五,师生互动发展观,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发展。 

3、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提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点,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自己,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倡导的操作程序“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鉴别”值得本课题研究与借鉴。 

4、依据构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是: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现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③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5、依据活动教学理论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儿童只有主体地和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客体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内化,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三、实验目标:

1、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的,以“生活化”结构性材料及关联的非结构性材料为内容,以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有效数学活动为手段,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发展个性,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2、构建、发展“生活·活动·发展”教学模式。

①在实验研究中探寻、丰富本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②在实验研究中感悟、体会本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③在实验研究中提炼、发展本教学模式的理论关系。

a、内容体系;

b、教学策略体系;

c、评价体系。

四、对象、方法:

1、实验对象:

选取低、中、高年段作为科研实验点,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年段确定两个班的全体学生为实验的被试,运用“生活·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其他班为控制班,运用常规教法。

 2、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分组实验,采取自然实验法,对下列变量进行控制。

学生变量: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在性别、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上大致相等。

教师变量:同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教学任务,或者同一备课组教师分别担任实验班、对照班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相同,学生作业量也趋于一致。

自变量:教学策略,指“生活·活动·发展”教学模式与常规教法。

因变量:①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情感体验。

 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

 ③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

五、实验步骤:

1、理论学习,构建框架。(20033---20037

这一阶段旨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发展性教学”理论等,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邀请有关专家讲学指导,进一步明确21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确定试点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总结,初步探索“生活·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框架,供第二阶段实验。

2、实验探索,完善模式。(20038---20047

对科研专题、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对比发展水平测试,召开课题研讨会,提出第二阶段研究的侧重点,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调整、完善“生活·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施教策略,评价体系等。

及时收集资料,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组织实验班教师、课题成员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有关论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3、总结经验,全面推广(20048----20055

广泛收集有关课题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

全面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在全校推广,力求向全市推广。 

 

 注:接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通知总课题研究时间延长,本课题研究时间顺延。

 

                                                                      

                                

                               (杨良春执笔)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