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课题研究

运用生活理念 构建数学课堂
作者:陈凤月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3-02 09:03:00 阅读:1493次

运用生活理念    构建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教学易于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一、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案例1:千克和克  

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动物园里老虎和松鼠玩跷跷板,小刺猬和小乌龟玩翘翘板,引入轻重概念后:

师:其实不只是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1:我妈妈买的牙膏重168克。

2:一根火腿肠40克。

3:一包榨菜75克。

4:一袋丁优米重10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有的物品用克做单位,有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2:我发现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千克和克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

【思考】

 利用动画引入,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千克和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2:多位数退位减法练习 

课前准备:调查并收集几组变化的数据。

师:同学们已经调查并收集了一些变化的数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生说,师摘录主要内容。)

1:我收集的是我姐姐两次月考的英语成绩,第一次她考128分,第二次她考146分。我发现她第二次比第一次进步了。

2:我去年体检时身高136厘米,今年体检时身高141厘米,我长高了很多。

3:我调查的是我家上个月交电费137元,这个月交电费263元,我发现我家这个月比上个月的电费要多得多。

4:我收集的是我家两个季度的水费:第一季度183元,第二季度192元,两个季度的水费差不了多少。

5:我妈以前买的味精都是小包装的,一包250克,今天买了一包908克,够我们家吃很久了。

…… 

师: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1:姐姐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考多少分?

2:我今年比去年长高了多少厘米?

3:这个月比上个月多交了多少元的电费?

4: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水费一共多少元?

5:两包味精相差多少克?

…… 

(课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发言。)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还有许多问题要提,但是时间有限,同学们在4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你们可以根据各自收集的数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根据前面几位同学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在4人小组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并写出解决的方法。需要帮忙的请举手。

思考】

 本案例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收集数据,满足了学生探求生活奥妙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收集信息,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好了必要的准备。由于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提问、探究和解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生活,应用数学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创设开放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目标将由“关注学生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将数学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创设开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亲身体验与活动中的认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自主建构。

案例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

4人一组,组织学生到操场的水泥砖上去看一看,用16个正方形小方砖能拼成怎样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谁来汇报怎样拼?

116个小方砖可以一字排开,拼成一个长长的长方形。

2:每排排8块,分成2排。

3:每排排4块,分成4排,刚好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能把观察到的拼法画下来吗?

:能

(学生兴致勃勃地画起图形。

:在画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1:我发现,同样是16块方砖,可以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我发现,同样是16块方砖,摆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也不一样。

3:我还发现,所摆出的图形中,最扁的一个长方形周长最长。

4:要是围篱笆,那最扁的一个长方形肯定花材料最多。

5:好像这些图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师:同学们真的太聪明了!如果告诉你每块方砖的边长是2分米,你会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来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吗?

生:能!(学生胸有成竹地开始计算

【思考】:

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案例3中,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操场方砖的拼排,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由实物到图形,由表象到抽象,把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水道渠成,问题的呈现和解决在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学生学得轻松,在学习活动中不时地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