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课题研究

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作者:郭正光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2-04 11:38:52 阅读:2400次
         实践证明,小学生的主体潜能很大,他们可以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写出类似 “科研”的小论文,但要提高小学生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课题研究的主体性、参   与性、指导性、过程性和激励性等五项原则。
 主题词     研究性学习      小学生    课题研究     实效性    原则
 
近年来,我校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取得良好的成效。
实践证明,小学生的主体潜能是很大的,他们不但能写出类似“科研”的小论文来,而且在课题探究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时,从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要提高小学生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必须重视以下五项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现代的儿童非常需要在一种不受各学科局限的、可以根据自己灵活的思考来选择题目、构建学习内容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的活动中,综合地研究课题,获得学习经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分散的状态下开展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研究的基本点,这正给学生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展示自我的、发挥个体主体潜能的机会。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题目自己选,信息资料自己找,调查访问自己去,实验自己做,成果自己总结。
教师不能低估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要硬性规定,不能代替研究,也不必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否则就限制了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达不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如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参考学校提供的内容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题目进行探究;组成课题小组(可以打破原有年级、班级的界限,按居住地、兴趣爱好等,自由组合)或者独立完成;讨论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查阅资料、观察走访、实践体验等,并及时做笔记、写体会;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分析、讨论、交流,形成一致的观点或结论后再写成课题研究“小论文”。这种要求帮助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
2、参与性原则。
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在个体直接的参与中不断形成的。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
和课堂教学一样,这种参与要求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参与,而不是被迫参与;知情共同参与,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时参与;感观综合参与,即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观综合参与探究活动;合作参与,即在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课题研究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把握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由于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践体验、资料筛选等,学生参与的兴趣很浓,从合作伙伴的构成到小队名称的确定,从课题的选择到计划的制定,再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最后到成果的形成(如写出小论文),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一个小队都有自己的队名,如“申奥环保小队”、“寻找污染源小队”、“焕新家园小队”、“雷锋小队”、“乐您小队”、“快乐小队”、“青苹果小队”、“考拉小队”、“霹雳小队”、“闪电小队”、“曙光小队”、“前进小队”、“新·心·星小队”、“跨世纪小队”……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走街串巷,调查访问,不亦乐乎。就像五年7班的同学说的:“有时采访没人理睬,有时父母也不理解,但我们还是做得很起劲,因为那真正是我们自己喜欢干的事”。
学生在广泛的参与中,发挥潜能,积极思考,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不断提高。
3、指导性原则。
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与学科课堂教学相比有明显的开放性。
学生选择研究的课题并不局限在课本上,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内容都可以进行探究。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开放的,它不在课堂,不局限于校内,而是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利用家庭、机关单位、社区的资源。如果说,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工作完全可以放手然学生自己去做,在初中恐怕还不行。那么,在小学困难会更大。小学生受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社会阅历、分析综合和写作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教师的指导就更显得重要。如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图书馆、器材室节假日安排教师值班,学生可以到校查阅资料、借用书刊、实验器材、活动材料,随时可以向老师咨询、请教;在选题上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可能完成的课题);由于在校外,教师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分组、寻找合作伙伴,组成小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指导学生聘请“小队辅导员”(大多数是其中一个队员的家长),指导学生利用机关单位和社区资源等,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方便。
4、过程性原则。
儿童具有探究的天性,如好奇、好问、好动等,科学教学就是要借此把儿童引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而不是采用过分复杂的科学研究程序对他们进行学术性的智力游戏训练。
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就是要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学习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为今后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指导,而不要追求过分复杂的科学研究程序和研究的结果是否有价值。
至于结果,学生只要将它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我校学生自主探究涉及环保、城建、农业、天文、战争、科技、电器、家庭、名人成才、学校发展等。例如,《伸出我们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神秘远天的一颗星——王綬王官》、《从海湾战争看现代战争与高科技》、《坦克的发展史》、《论现代家务劳动》、《学会与父母沟通》、《关于父母工作生活的调查报告》、《故居老街的变迁》、《未来电视预测》、《××科学家的成才之路》、《社会用字不规范的调查》、《宁德师范附属小学现状调查和发展设想》……这些小论文的题目像模像样,篇幅也不短(1000多字到上万字)。
但他们研究的这些问题、得到的结论大多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或者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并重要,而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研究的过程,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了学习体验,学到了不少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问题的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获得知识,锻炼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笔者了解了五年七班的同学,黄轩昊说:“我们小队选择的课题是‘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到处寻找蕉城城区的污染源;走访了环保局的栗书记、许副局长、办公室刘主任和环境监测站的叔叔阿姨;了解了护城河周边商店的营业员,发放了一些问卷;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怎样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环保周刊》等书,还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到了不少有关环境污染的数据,了解到不同的人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懂得不少环境保护的知识,也学会了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本领……”
兰泳说:“一个人难找到需要的资料,小队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大家一起找就容易多了”。
魏凌波说:“怎么样从收集到的一大堆材料中选择有用的写成文章呢?这次我不依赖父母,我找来很多书参考,选择与课题有关的剔除无关的,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还经过了小组的讨论之后才开始下笔”。
研究的过程成了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5、激励性原则。
在小学生中开展课题研究目的是“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而开展课题研究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认为激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一个人当受到外界推动力和吸引力即激励之后,通过自身的感受、认同、内化,便会产生一种动力,这会使其有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激励。
激励到位,就会增加学生的“自动力”,使“要我研究”转化为“我要研究”。如我们对每一次布置的研究作业都进行校级、班级的评选、表彰、奖励,不但有“研究成果奖”,“小队合作奖”,还有“研究参与奖”等,激励面广。所以,我校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
实践证明,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鼓励、支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认为,对待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出现问题就压制学生探究、研究的积极性,只要我们能坚持用正确的原则去引导,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活动会健康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本文发表于《中小学校长》)
                                                                                        [参考文献]
[1]天笠茂著, 李季湄译:《论综合学习与综合学习课程》.《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2]霍益萍:《对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4期.
[3]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6期.
[4]陆璟:《探究性学习》.《教育研究信息》2000年第6期.
5]冯东升:《管理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M. 北京.2000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