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教育随笔

挑 担
作者:郭正光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6-10 22:55:16 阅读:2277次

 

挑 担
 
        说到挑担,我就想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挑山工》。挑山工,“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特别是文中那个“矮个子”挑山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挑山工》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在1981年写的泰山见闻之一,也是泰山题材的著名散文之一。1983年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他在文中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
        其实,对于《挑山工》,我很熟悉,一方面是因为当年我公开教学教过《挑山工》,印象特别深刻;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当过类似的“挑山工”,有切身的感受。
        挑担,依靠的是肩膀。一个人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担子?这要看你的毅力与精神。不过,一个人能挑多重的担子是锻炼出来的。因为生长在农村,我从小开始就挑担不少。父亲告诉我,挑担是要锻炼的,昨天挑九十九斤,今天就能挑一百斤,明天就可以挑一百零一斤,一点一点地积累,肩膀的力气也就越来越大。我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生产队劳动时,我挑的担子的重量一般的社员都比不上。挑柴禾、挑化肥、挑粪便、挑秧苗、挑谷子、挑地瓜……生产队劳动,我大多是“断后”的角色,挑不了的最后就加给我。平时大家不觉得,有一次挑地瓜回到队部一称,我挑了248斤!社员们都傻了眼——我挑的担子超过了我体重的两倍!
        从挑担中我悟出一些道道:
        一个人能挑多重的担子不是固定的。一次多一点,慢慢增加,你会越挑越多。如果不想增加,你的力气也难以增加。
        一个人的力气是不可能剩下留住的。你想少挑一点担子,下一次挑担时只会减少,不会把上一次“剩余”的力气加在一起用。如果每一次都减少重量,最后你反而不会挑重担了。
        挑起担子你的肩上就有了压力。人,还是有点压力好,人无压力生懒惰,人有压力出成果。
        担子压在肩上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人,还是有个目标好,人无目标昏昏然,人有目标精神爽。
        因此,聪明的人,会自找担子挑,自我加压力,做到心中有目标,自我鞭策,自我激励,不让日子白白从身边溜走。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碰到拈轻怕重的人和事。有些人遇到事情就讲条件,对待工作总是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总想“省点力气”,总要比别人少做一点,甚至把自己该做的工作交给别人来做,更别说敢于挑重担了。
        实际上,敢于挑重担就意味着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挑重担,一方面是面对困难不怕输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如果不敢挑重担,或者不想挑重担,不但留不住“力气”,而且容易产生惰性,总想歇歇脚,可是一歇下来就不想往前奔。当然,还要善于挑重担,就是要提高自身的能力,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全面思考,解决问题。
        不想挑重担,就像空着身子行走的人,反而撵不上挑担的。为什么?挑山工说的没错,“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还是做个勇于挑重担人,勇敢地挑起肩上的担子,义无反顾地上路吧。
(选自《教苑情怀101》郭正光著)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