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设计

做跆拳道少年——冲“2008”
作者:郑皓锋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2-16 13:13:34 阅读:2726次

  授课教师   郑皓锋   教研合作者:陈 煌 王立虹  阮光清

 一、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跆拳道起源北朝鲜,是一项十分讲究礼仪的搏击运动。“礼仪廉耻,百折不挠”是跆拳道精神,通过练习跆拳道,可以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勇敢、果断、永不言败和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品质。我市屏南县的跆拳道队在福建省也是首屈一指,去年我校引进这一项目,成立了跆拳俱乐部,使跆拳道文化在学校初步让学生认知。体育课如何通过挖掘这一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跆拳道文化,初步学习简单的攻防动作,激发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快速反应,手脚协调,脑体并用,敢打敢拼的精神和自我防卫的意识以及合作奋斗能力是这节课要追求达到的目标。

 (二)教学理念

 突出以运动技能——前踢为载体,带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其余四个领域目标的落实。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中有玩,玩中有乐,乐中有趣,趣中有练,练中有悟。

(三)教学特色

 1、改造教材,竞技运动健身化。打破教材禁区,发挥特长,开发俱乐部的体育课程资源,把竞技攻防很强的跆拳道进行健身化改造,变成能培养学生野趣,激发斗志,锻炼自卫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中感受其文化精华。

 2、器材简单,利用充分,安全适用。全课以“泡沫垫”为进功的脚靶,做到一物多用,一用到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同时也体现了小场地大安排,为提高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创造条件。

 3、通过自找合作伙伴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迅速融入团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裁判员的角色体验中,培养学生公平、公正、公开办事态度以及合作素质。最后引入:当跆拳道选手——“冲2008北京奥运”,给学生一个参与健身运动,喜迎奥运盛会的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角色体验教育。

 4、整合课程资源,比赛裁判术语(开始、暂停)用韩语,实行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兴趣。

 5、利用电教手段,充分扩展音乐功能,使之为情境的创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前自学、探究跆拳道文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和老师的特长给学生上一节跆拳道课。开始把北京2008奥运会作为切入口,将学生引入跆拳道学习的情境中,接着从与学生分享跆拳道文化、感受跆拳道文化而导入跆拳道教学,教学中寓练与趣、寓练与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教师不把现成的经验、技术灌输给学生,从体验入手,先尝试后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跆拳道前踢动作和学跆拳道的礼仪等文化,从而有效的完成本课的目标。

 本课所选用的年级是五年级,水平三目标。

 二、教 案

 (一)学习年级

 蕉城实验小学五年级(水平三)。执教:郑皓锋  

 (二)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积极的投入跆拳道的学、练活动。

 2、让学生体验并初步掌握跆拳道前踢动作,懂得自我保护,知道一些跆拳道知识。如:礼仪、裁判口令等。

 3、让学生在学练中学习快速反应能力和初步的自卫防身、躲闪能力。

 4、让学生在体验礼仪格斗中,做到明礼、机智、勇敢、顽强。

 5、让学生迅速融入集体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能力,通过“冲——2008北京奥运”游戏,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内容

 跆拳道基本的搏击前踢动作和礼仪文化。

 (四)学习步骤

 1、探跆拳道文化

 A课前布置查找跆拳道文化的材料,感知跆拳道。

 B课前交流观看跆拳道知识图片材料,认识跆拳道。

 2、做跆拳道少年

(1)运动热身,初步感受跆拳的乐趣。

 A快速反应游戏:集合、解散;快速模仿等。

 B跆搏操。

 (2)感受跆拳道文化,争当跆拳道少年。

 A介绍跆拳道礼仪。

 B展示跆拳道比赛场景,润物细无声的传授跆拳道知识。

 C摹仿练习,两人一组,角色互换。

 D师生齐练跆拳道。

 E自由组合,体验礼仪格斗。

 F介绍裁判知识。

 G规范比赛,体现跆拳道赛场,感受跆拳道文化魄力。

 3、当跆拳道选手——“冲2008北京奥运”

 A合作游戏:乘红星列车——“冲向2008”。

 B身心放松:感受奥运,体验快乐,陶冶情操。

 (五)总结评价

 (六)场地器材

 “泡沫垫”72块,在操场中布置成四个直径约6米的圆圈;标志旗10面;奥运村图案一面;跆拳道知识和礼仪学习材料10张。教师示范跆拳道护具一套。一架录音机。

                                                                                                                           2005年12月5日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