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语言文字

心 底 新 说
作者:王跃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1-09 15:29:37 阅读:1869次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 王跃

 

 

“心”甲骨文作“   ”,像心之形。《淮南子原道》曰:“心也,五脏之主也”。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大凡从心字几乎均与动脑有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它与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大脑机能息息相关,所谓“无物不心”。本文受《汉字演绎图典》的启发,以“心”字为主线,试图从文字构成的角度来分析其潜在的教育意义与启示,于是就有了“心底新说”。

 

 

 

“中”表示中央、中心,源于营帐上插了一面旌旗的形象,古时军队驻扎时,营地四周插着许多旌旗,中间是主帅的营帐(1)。从构字上“中”就蕴含着不偏不倚、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内在品质。于是当“中”与“心”结合,就有了赤诚、尽心竭力之意。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当将“忠”字铭刻在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实于教书育人,办事公正,体察细微,能适时给学生以忠告。

 

 

 

你在我心上,其意自现——“您”是“你”的敬称。这个字的教育意义再明白不过了:要尊重别人,就必须把别人放在心上,看问题、办事情都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有心中有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心,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对学生要真诚相待,尊重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以身为范,培养孩子们“心中有他人”,互助互爱。在有爱和受重视的群体环境中,学习是有效的,工作是愉快的,师生互动是自发的,教学相长是必然的。

 

 

 

就是把利刃架在心口上,构字原理除“形声”外的另一层含义也不难道明。“忍”常与痛相依。“忍”被中国人尊为一种人生哲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一种忍;苏武牧羊北海十九年是一种忍;邓小平时期,中国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也是一种忍。“忍”不是低三下四,而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静观其变、蓄势待发;“忍”不是妄自菲薄,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不是消磨个性,而是严以律已,战胜自我,克服困难。从小学会忍耐,能磨练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养成谦逊礼让的品德。

 

 

 

。“已”金文作“   ”,像人曲身之形。一个人如果心中只有自己,难免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见不得比自己强的人,也就容易心生忌妒和憎恨;做一切事情都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就成了自私自利、肆无忌惮。这样就是犯了人生的大忌。在“忌”中生长的人,不可能有完整的人格。自我中心是低龄儿童的重要年龄特征之一,然而现在却有不少人仍保留着自我中心的心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这一现象愈演愈烈,社会性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乃至社区必须联合起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帮助他们学会移情,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痛也,“非其心也则失类而悲”(3),悲是一种内伤。早在17世纪,哲学家洛克就有言:“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配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三思而后行。中国的学生是辛苦的,一根高考指挥棒把严酷的竞争带进了中小学,甚至带进了幼儿园。强烈的灌输欲望使教育严重违背儿童心理特点,课程与儿童的实际经验相脱离,使得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发出了“厌学”的呐喊。这就是教育的悲哀。于是调整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又重新在新课标里强化。从师者的角度来说,提倡既努力进取,又能知足长乐。不可有非分之想,想入非非者,其下场可悲也。

 

 

 

 

。在古代,“思”字的书写是由“囟”与“心”组成。囟代表“脑”(),因此“ ”就是动脑筋的意思。然而,当它简化为现在的样子时,我个人认为,又多了一层涵义。“田”字给人以阡陌纵横、井井有条、结构缜密的印象,体现出“思”这种活动的综合性、条理性和严谨性。《学习的革命》中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应当是: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是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学会自我学习。无疑,思维技巧的学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已经验证的思维方法包括爱德华波诺的“横向思维法”、阿历克斯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唐纳德特雷芬奇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法”、罗伯特弗里茨的“创造的技术”、斯坦利普戈娄的“高级有序思维法”和加尔温托夫勒的“无限的才能”(2)。最好的技巧是简单、有趣和有效的,正如“思”字本身并不复杂一样。

 

 

 

“相机行事”中的“相”意为察言观色;古代的“相”还特指宰相,所谓指点江山万户侯,文韬武略尽风流,“相”怎能一刻不用“心”?如此,“想”自然被赋予思考、推测、打算等意。有句话这样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或许是因为人花了太多时间幻想,但就算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也远远强于空守着个脑瓜不想,事实上幻想是必要的,人类有多少伟大的发明是从空想开始的?生活中,许多人经常会陷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这与我国传统按照固定的模式教育,很少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直接相关。据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显示,当今中小学生的想象和幻想状况不容乐观。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8-14)这一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在14岁之后,则呈现出一定的停滞状态。因此,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鼓励孩子想象和创造,并且努力营造能够激发想象力的环境,不论何是时,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孩子总是爱问“为什么”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是敢于对书本知识和传统经验质疑——心里多想几个“或”——“或者是这样”、“也许有别的可能”。只有老师具备了开放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对孩子的突发奇想才能持有共同探究的态度,使他们的探究学习更具信任和支持。求异思维,在不断提出疑惑中学习,才不会成为知识的奴隶,布鲁纳曾经说过“科学只是尚未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读书、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究,注重了过程性的体验。从解决问题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做到“心”中时时有“或”。

 

 

 

我们常用“多事之秋”喻指某个不好的时期,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点点滴滴落在心上,于是便有了“愁”。古训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这一生是离不了个“愁”字了,但“愁”不是等到白了少年头再来空悲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是关键。当今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衣食住行样样不愁。要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性教育不是杞人忧天,要让孩子面对困难,遇事不要包办代替,要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当然要“愁”得有理有据。培育“四有”新人把“有理想”摆在第一位,要求学生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哪一样不需要“愁”呢?多愁善感固然不好,真正的“愁”是对未来的深谋远虑,三思而后行,这样,“心”前才是收获之“秋”呵!

 

 

 

人们常说“感动得哭了”,当内心受到触动时,我们通常会尝到一丝“咸”味,那就是眼泪。“咸”的另一个意思是全、都,我们知道“感”在更多时候表示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也就是全部感官接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但它只能反映事物表面的个别的特性。自蒙台梭利提出多感官学习法以来,儿童的感觉统合教育越来越受到推崇,也就是说,综合运用各个感官的感受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感知,以获得比较全面真实的认知表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首要的是创设一个可感受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充分感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只有感受了,内心的体验才是真实的。

 

 

汉字不愧为世界之文化珍宝,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以上所述汉字均为“六书”中的形声字,上表音,下表义。除了本人从这些汉字中得到教育性的启发,感悟颇深外,对字理的分解也有一个新的认识——形声字的表声部分非只是表音那么简单。所以对汉字的研究,对识字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廖振斌、于光编著 《汉字演绎图典》 1995年广西美术出版社

(2)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 《学习的革命》 1998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3)[] 桂馥撰 《说文解字义证》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4)薛涌 《美国一流大学的理念》刊于《南方周末》 2003724

 

《新华词典》 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

    Baidu
    map